房县工业园区是全省保留的107家省级开发区之一,属典型的内陆山地园区。园区管委会成立一年多来,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园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,园区经济快速增长,在县域经济中较好地发挥了骨干支撑作用,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。
一、基本特点 几年来,我县结合实际,突出特色,抢抓机遇,重手招商,加速了中小型加工类企业入园,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(GDP)1.5亿元,同比增长25%;工业总产值1.98亿元,同比增长35.7%,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.6%;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03万元,同比增长14.3%,实现税收921万元,同比增长80%,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增幅在全省同类开发区中分别居第三、第五位。在全省分县(市、区)开发区综合排名中房县工业园区位居第70名。
(一)企业布局由分散向园区集中转变。按照一区多园的总体构思,不断改善软硬环境,把软环境做硬,硬环境做实,采取老企业迁建入园、新上企业项目一律入园、围绕企业集中地办园区等多种灵活方式,由最初的青峰工业园一个园区发展成为如今的“一主四冀”的多园格局,目前,园区建成面积由过去不足200亩,拓展到现在1500亩,入园企业由原来的9家增加到37家。对县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强,已有多家企业提出了入园要求,仅今年新建的企业3家,神武山珍、古月香等5家城区老企业正在做迁建入园前的选址工作。园区集聚效应日趋凸显,基本改变了过去“处处点火,村村冒烟”的企业零星分布局面。
(二)园区产业由单一产品开发向特色型、链条式发展转变。一是由单一产品开发向特色化、综合化开发演进。园区地方特色产业达 8类以上。如古月香粮油公司以粮油资源加工为主开发优势资源;聚达食品公司以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为主,生产的山野菜、耳菇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,2007年创外汇600多万美元;翔宇木制品公司以木材资源加工为主。
二是由引进企业投资向引进产业集群演进。利用距河南、襄樊棉花产地较近的优势,承接沿海企业转移,引进江浙纺织龙头企业8家,建成了纺织工业园,现已形成10万锭的生产规模,昂欣布业等企业生产的印花布在东南亚、非洲大市场销售一直看好。三是由开发优势资源向兴建优势企业迈进。依托天然特色矿泉水资源,引进江西润田集团开发建设了润田科技工业园;依托磷矿资源优势,引进福建浩伦集团、湖北华尔靓集团、尧治河集团等大型企业整合磷矿资源,压缩原生矿石销售,加快开发硅铁矿和高效钙镁磷肥项目,冶金产业集群正逐渐形成。
(三)企业规模由小型为主向中小型混合发展转变。我县是山区内陆县之一,又是优势资源相对贫乏的县,由于受交通、区位、资源等诸多发展瓶颈制约,很难如发达地区那样引进两头在外的大型企业、大项目。基于县情,我县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中小型加工类企业,大力实施“双亿”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,支持引导园区企业扩能扩规模,由小型化向中小型化发展。目前园区规模以上企业22家,占园区企业总数的59.5%,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比重达56.4%;2007年实现产值1.65亿元,占园区总产值的78.6%。今年引进的3家投资亿元企业中,江西润田集团开发房县神农架牌矿泉水项目、福建浩伦集团投资兴建年产30万吨高效钙镁磷肥项目、华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硅铁矿项目,这3家上市企业正式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5亿元、增税6000万元以上。它们的加盟入园,给园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,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。
(四)园区服务由各自为阵向窗口集中规范化转变。坚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,不断优化服务环境,破解服务缺失、管理错位的难题。一是设立企业投资服务代办机构,为入园企业提供“一个窗口对外、一站式办理、一条龙服务、一次性办结”的“四个一”服务,改变了过去多头审批、重复审批的现象。
二是成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,由县长亲自挂帅为组长,统一协调督促各职能部门,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。根据需要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,对园区硬件设施进行优化,改善企业入驻条件。三是对入园企业实行跟踪管理,提供“保姆式”服务。由园区企业每年两次对各相关职能部门投票测评,对测评不合格、企业不满意的部门,责令限期整改。定期召开座谈会,认真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,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,让投资者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经营得好。
(五)园区建设由依赖政府投资向聚合社会资金转变。我县按照财政扶持启动、土地运作流动、内资外资联动的方式,用足用活政策,争取项目资金,拓宽融资渠道,调动民间资本,鼓励投资者以多种形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。去年以来,已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1亿多元,拓展面积800多亩,推动了园区发展步入快车道,园区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日益改善。